诚信为本
诚信为本

災難固然無法選擇,但當巨災襲來,生死每每面臨抉擇

更新时间:2013-05-13 11:59:21



  東方汽輪機置業公司職工陳元忠,妻子被埋在了葉片分廠廢墟下。當他心急火燎地帶著吊車前去營救時,公司要他趕緊把吊車開到學校救人。那一刻,淚流滿面的陳元忠一聲沒吭,掉頭將車開往東汽中學。許多孩子得救了,但陳元忠的妻子卻永遠離開了人世。

  時任北川縣長經大中,親人3人遇難、3人失蹤。但他從廢墟中爬起來,毫不猶豫地投身前線指揮。

  與時間比速度,奇跡來之不易,除了生命的堅韌不屈,更要歸功於救援的鍥而不舍。

  這場大規模的生命營救,“相當於打了一場大規模的‘戰爭’”。

  搶險救援,共投入解放軍、武警部隊、公安民警、民兵預備役、醫務人員、專業搜救隊等達數十萬人,志願者100多萬人,還有數量龐大的當地干部群眾,最終從廢墟中救出83988人!

  生命至上,在搶險救援中格外閃亮。

  逝者也得到尊重。對遇難者遺體消毒深埋,具備條件的地方還採取了照相、取DNA等措施。

  2008年5月19日4時57分40秒,天安門廣場,五星紅旗緩緩下降。

  14時28分,汽笛警報長鳴,國人齊身肅立、低首默哀。

 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,第一次為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舉行的全國性哀悼活動,也是第一次為自然災害中罹難同胞降半旗志哀。

  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對生命的尊重。

  一方有難,八方支援,和衷共濟凝聚制度優勢

  2013年4月20日,蘆山7.0級強震發生。

  “綿陽曾是地震重災區,知道災區人民需要什麼。”第一時間得知震中地點,火速趕赴市應急指揮中心的綿陽市委負責同志致電雅安市領導,獲知當地災情嚴重,立即指示啟動支援雅安市抗震救災工作

  一方有難,八方支援。蘆山如是,玉樹如是,汶川如是。

  “今天,我們都是汶川人!”“我們都是玉樹人!”“我們都是蘆山人!”

  溫暖的話語,凝聚著共同的心聲。

  蘆山縣城居民王玉麗身懷六甲,婆婆在地震中罹難,丈夫受重傷、入院治療。地震當天起,王玉麗一日三餐吃的都是街坊姐妹們送的“百家飯”。鄰居彭繼梅把從家中搶出來的雞蛋送給了王玉麗,卻舍不得讓自己10歲的孩子吃。

  這樣的一幕幕,在汶川、玉樹都曾出現。

  汶川突遭劫難,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農民宋志永坐不住了。地震當天晚上,他便心急火燎地獨自出發了,臨行時給每位兄弟發了短信:“我先走了,你們隨后跟上!”

  剩下的12位兄弟如約趕到綿陽,立下“傷亡一律自負,保証幫忙不添亂”的軍令狀,直奔北川與宋志永匯合。他們和救援部隊一起,在瓦礫中搜尋幸存者,救出25人,清理出60多具遇難者遺體。隨后,13位農民兄弟又趕到安縣曉壩鎮,十幾天裡,他們幫助搭建起300多頂帳篷,裝卸救災物資上百噸。

  “唐山十三義士”的事跡傳為佳話。

  愛的力量強勁傳遞。災難面前,一雙雙溫暖的援手,讓災區群眾在絕境中逢生,在感動中振奮。

  “地動山搖搖不散中華魂魄,山崩地裂裂不開萬眾一心。”這幅災區大地上醒目的標語,詮釋了“一方有難、八方支援”的民族精神,彰顯的是祖國大家庭守望相助的熾熱情懷。

  從汶川到玉樹再到蘆山,當災難再次降臨,一個個慷慨解囊的義舉,一次次舉國相助的行動,再次書寫了中華民族和衷共濟、團結奮斗的品格,匯聚了抗震救災的深厚力量。

  位於都江堰市東北面的壹街區,有一個佔地66畝的人工湖。俯視湖心島,形狀猶如兩手相握。“這寓意壹街區由上海和都江堰聯手打造,我們是一條心、一家人。”壹街區現代服務業功能區負責人周寶琦說。

  壹街區核心區是汶川震后上海市對口援建都江堰市的重點項目,雙方攜手打造災后重建城市綜合配套項目,解決群眾安居問題。

  汶川地震后,“一省幫一重災縣”對口援建機制建立。承擔援建任務的省市全力支援災區,即便是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,決心不變、目標不改、力度不減。

  走進綿竹市金花鎮玄郎村,一幅美麗鄉村的圖景映入眼帘。規劃有致的民居,干淨整潔的道路,綠樹掩映的場院,村門旁一家名為“玄郎人家”的農家樂裡,游客品茶品茗閑聊。

  玄郎村是汶川災后異地重建的一例。在江蘇武進的援建下,從新址破土動工到農房全部建成、基礎設施同步配套,隻用了半年多時間。“2010年1月8日,422戶居民過年前全部搬入新居。”村支書孫秀華感佩至深。

  “首都標准”“山東情誼”“廣東速度”“上海質量”……這些特定名詞的背后,是對口支援省市高度負責、精益求精的精神。

  在汶川,來自珠海的工程專家張彤被稱為“拼命三郎”,幾乎每天工作到凌晨。援建中,張彤骨折動了手術,右小腿裡夾著一塊鋼板,仍然每天拄著拐杖到工地。

  在北川,提起崔學選的名字無人不曉。他是山東濰坊市原建設局黨委書記、局長,也是北川新縣城建設組第一任組長。2008年5月,到北川不久,崔學選的身體就出了問題,為了堅持工作,要吃下平常劑量兩倍的藥。北川艱苦的工作和生活環境,使他的病情不斷惡化。同事勸他回山東治療,崔學選左推右拖,就是不肯走:北川兩萬多群眾還盼著早點建好新房子呢!

  崔學選終於病倒了,彌留之際,仍然牽挂北川。已經無法說話的他示意女兒拿來紙筆,艱難地寫下一行字:“回北川,給孩子(指孤兒姊妹)錢,叫她們(指妻子女兒)去,這事重要。”

  5年來,在綿延300公裡的汶川地震災區,援建省市和災區人民一道,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。

在线客服

在线客服